湖南法治报讯(通讯员 张宏举 陈平)近年来,吉首市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成立了劳动人事争议“一站式”调处中心。首创的“部门联动、一站服务、多元化解”优化营商环境模式获得湖南日报、湖南工人日报、团结报、湘西电视台等媒体重点推介报道,被评为2023年度“湖南省劳动人事争议金牌调解组织”。中心试运行以来,共调解案件385件,调解成功381件,调解率98.96%,实现了群众“不出门、不涉诉、不开庭”也可化解纠纷。
1+N,打造立体调解体系
中心整合法院、工会、人社等部门职能,强化人员互聘、信息共享、矛盾联调机制,将劳动争议调解纳入全市“大调解”工作格局。中心配备职工维权咨询接待室、诉源治理办公室、线上云调解室、庭前调解室等,为调解工作提供了空间保障和硬件支撑。特聘请吉首大学二位资深教授、法学博士任副主任兼调解员,另有专职调解员5人,兼职调解员55人,其中法学博士4人,法硕研究生5人,法学本科及相关专业46人,组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调解队伍。同步建立完善纠纷登记、调解记录、督促履行、档案管理、统计报告、工作考评、调解员星级评定、“以案定补”激励制度等各项调解工作机制和重大集体劳动人事争议应急(联合)调处机制和报告制度,对“六本”台账进行规范管理,做到简单争议有统计,复杂争议有专卷,并将调解情况及结果进行滚动公示,让调解工作在阳光下运行。
“多元调解”+“速裁”,跑出调解加速度
中心紧牵一站式调处和诉裁调解衔接工作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人社+工会+法院”在调处劳动争议中的职能作用,建立了对群体性、敏感性案件“先知晓、先沟通、先化解”的“三先”制度,探索建立“边调边裁、裁审结合”的多部门联动和诉裁调解衔接机制,共同推动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同时,建立州市联动议事协商机制,州市两级人社、总工会、人民法院等多部门每季度不定期召开联席会,共同努力、协作互助,不仅调解效率大幅提高,而且成效显著。市仲裁委建立了农民工工资争议“绿色通道”,对符合适用“绿色通道”的案件实行容缺受理、先行调解、要素式办案、创新庭审的模式,一般按简易程序优先排庭,并落实终局裁决和先行裁决先予执行的规定。2024年通过“绿色通道”成功调解纠纷26件,挽回经济损失38.33万元。
“线上”+“线下”,打造调解服务零距离
以全国互联网+调解平台和诉前调解平台为载体,引导当事人通过线上进行远程视频调解。当事人不用到中心、不用见面即可开展调解,达成一致调解意见后,调解员通过后台将拟定好的调解协议推送至当事人手机,当事人实时查看协议内容、即时电子签名确认,为当事人省钱、省时、省心。2024年中心通过网络、电话进行远程调解82次,当场履行46件。同时,中心把“坐堂不告不理”转化为“下沉企业”,推动劳动争议调解关口前移、源头预防。建立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联系点和重大风险隐患“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报告”制度,定期排查并妥善化解因欠薪、不规范用工等引发的问题,最大限度防止争议转化为案件。中心还设立巡回仲裁庭制度,每年开展两次以上的巡回仲裁,并根据案件情况不定期派出仲裁员到社区或企业设立的临时巡回仲裁庭处理有关案件。2024年开展巡回仲裁庭5次,调处劳动争议案件8件,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14.38万元。
“耐心”+“细心”,妥善化解纠纷
中心坚持以柔性非诉方式妥善化解纠纷,推行“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请坐,一杯热茶解渴,一番好言解惑,一声好走相送”的“五个一”和首问责任制,把“用情调解”的理念融入调解过程方方面面。今年以来中心与各部门紧密协作形成合力,依法依规妥善处置了多起易引发群体性劳资纠纷的案件。同时立足人社部门职能职责,建立劳动维权+就业帮扶工作机制。进一步延伸服务触角,在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一并做好就业帮扶工作。
责编:李颖
一审:曾金春
二审:伏志勇
三审:万朝晖
来源:湖南法治报